|
【基础设施】从向陆到沿水,奇槎如何为三龙湾打造“城市绿芯”? |
【jichusheshi】2018-11-8发表: 从向陆到沿水,奇槎如何为三龙湾打造“城市绿芯”? 在三龙湾的版图上,一个2平方公里的绿色区域临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它是奇槎国际社区。东平河水静静地流经奇槎,以前这里“长着”密密麻麻的工厂、仓库。如今此地却是一片绿树成荫、桃红柳绿之景。上周末, 从向陆到沿水,奇槎如何为三龙湾打造“城市绿芯”?在三龙湾的版图上,一个2平方公里的绿色区域临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它是奇槎国际社区。 东平河水静静地流经奇槎,以前这里“长着”密密麻麻的工厂、仓库。如今此地却是一片绿树成荫、桃红柳绿之景。 上周末,不少市民还因奇槎国际社区官方公众号“新奇槎”的最新推荐,来到该区域东平河边的两个新建公园水系与阳光公园打卡、赏景。 正是这么一个地方,在积极探寻发展之路。在南方日报今年8月发起的“十城演义”调研中,记者找到一个与奇槎生态、城市发展相似,也同样是数年前从“一张白纸”开始的创新集聚区,挖掘到了可供奇槎参考的城市发展故事和经验。 在生态和城市共荣发展的背景下,奇槎如何通过与“同行者”们对标,推进城市新发展?如何从向陆发展转变成为沿水打造景观的“绿芯”?如何在佛山大力建设“三龙湾”的背景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与环境生态共融之路? 奇槎通过自身的探索,为城市环境打造找到了答案。 (东平路景观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当中,部分设施已经完善,以后市民可以来这里休闲娱乐。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) 公共绿地占比远高于佛山均值的“水岸” “拜水都江堰,问道青城山”,古代,文人墨客过蜀地往往都会大笔一挥,为成都等地留下千古流传的诗句。就在这个让诗人们尽情释放诗歌想象力的地方,有一个伴湖伴河而生的创新集聚区——成都科学城。 该科学城在2015年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。短短3年间,该科学城已成为企业布局西南市场的首选之地。核工业、航空航天、仿生材料、脑科学、暗物质研究等一系列“黑科技”在这里陆续诞生,这些“黑科技”将逐步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,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事逻辑。 无论是诗人被解放的想象力,还是现在“黑科技”的聚集,均与成都绝美的山山水水离不开关系。 成都科学城除了自带科技感,还以“颜值在线”闻名。 该科学城结合成都“依山就势、依水而居”的城市文化传统,背靠鹿溪河,在建设之初,就把生态建设理念融进城建中,将原有的一片低洼湿地改造为大型湖泊,形成现在的兴隆湖。科学城沿兴隆湖而建,企业家们在大楼中推窗见景。 同样处于水系边的佛山奇槎,多年前曾被认为是偏居一隅、交通不便的区域,是聚集了数百家高污染、高能耗的企业村级工业园区。 经过环境整治和产业转型,众多污染企业被迁出,奇槎与成都科学城一样,得以在“一张白纸”上描绘出发展蓝图。而今天,它正在完成从一个高污片区向城市“绿芯”的蝶变,从村级工业园区到国际社区的跨越式转身。 整治后的奇槎坚持高起点规划连片开发,为土地“添绿”是贯彻始终的建设理念。 在一些新片区建设中,往往忽略配套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,城市建成后变成“光秃秃”的一片。奇槎却以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先行,以超过一半的建设用地用于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,将绿色生态、海绵城市、国际社区等创新理念融入城建中,打造出了半月岛湿地公园、奇槎涌景观带、南窦涌滨水公园、东平河滨河景观带等滨水景观休闲带,并利用植草沟、地下综合管廊等“海绵措施”,规划建设海绵城市。 除了此前布局的公园、绿化外,最近东平河景观工程中的两个公园,水系与阳光公园也一起“亮相”,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,成为市民新近的“打卡”地。 城市建设未动,环境规划先行,奇槎与成都科学城这两个创新集聚区有着同样的理念,依托此理念,如今奇槎已打造成公共绿地占比远高于佛山均值的“水岸”。 治水理念先行让雨水“听指挥” 一个地方光有“颜值”还不够,还得凭借保养等措施巩固颜值。成都科学城和奇槎两地都有法宝让自己不至于“水汪汪”,在这点上,水系发达同样给两地带来了更可靠的利用空间。 “奇槎在‘治水’城市基础规划建设上,也是大胆走在前面。”奇槎片区工作指挥部执行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钟崇正曾如此说道,奇槎要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来化解内涝这一“城市病”。据介绍,奇槎的地下综合管廊、海绵城市建设要素已经深入融进奇槎各个工程中。片区道路基本采用了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,雨水通过渗、蓄、滞、净、用排等措施排到低洼水体或管井,为城市最大限度避免积水。 片区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曾建告诉记者,奇槎除了利用水来融入城市景观,还把河涌、东平河水系纳入海绵城市的建设中。这两条流经奇槎的河涌,将最大限度地接纳城市雨水,在暴雨来袭时,为城市排涝。 “第一是雨水管、污水管等基础设施建设,第二是把下沉式绿地、公园分散式建在奇槎各处,第三我们多方参考,选择了最适合奇槎的透水砖、透水沥青等,铺在奇槎的广场、公园等地,让地面增加雨水的吸纳能力。”他说。 在奇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细节是,除了利用整个城市的地面、雨水管道等承接雨水、疏导雨水外,在奇槎地下30厘米左右的地方,设计施工方增加了渗漏管的设计,如果城市地面以及雨水管道在超负荷吸纳、排放雨水,溢出来的部分雨水还可通过渗漏管排到河涌内。 如此一来,雨水便在城市中,听从人的“指挥”,流向该流的地方。 东平路景观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当中,部分设施已经完善,以后市民可以来这里休闲娱乐一番。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而在成都科技园内,兴隆湖给在此办公的人员增添了不少野趣,其依托自然山水地形及鹿溪河流域生态环境形成,其景观环境营造也与鹿溪河流域防洪排涝双重功能统一规划。成都科学城运用了“先立境后营城”的建设思路,实现显山露水、透绿见蓝的城市愿景。 就在兴隆湖的另一边,鹿溪河生态区为成都科学城带来另一股自然风光。据悉,该生态区也是运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,建设成一个巨大的“海绵体”,让雨水流到该流的地方储蓄起来,该排的时候再排出去。 据悉,生态区按照百年一遇设置的防洪标准,如果遇到大量降雨,区内几个相对独立的湖都能够将雨水暂时滞留,待洪水过去后再排入鹿溪河中,这样就能大大降低下游的洪涝风险。 以生态聚变构建创新生态圈 “‘成都科学城’这个品牌虽然是2015年正式打出,但从2011年版的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开始,它所在片区就被定位为先期重点启动区,强调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,重点发展创新研发、科技成果转化、孵化中试等功能。”中规院(北京)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所长刘继华参与了成都市总体规划、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等编制工作。 他说,成都科学城所在地早前只是成都的城市边缘,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便,也没有自身的特色风貌。纳入天府新区这一国家级新区整体框架之后,这里成为了新经济集聚的热点地区。 在这一点上,奇槎和成都科学城高度相似,且步调一致。 几年前的奇槎尚是偏居一隅、交通不便的区域,曾集中了400多家不锈钢、五金加工企业,是典型的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工业区。在经过环境整治、大力构建生态环境后,奇槎的发展迈入新时期。如今,在三龙湾建设背景下,奇槎被赋予了更宏大的使命——与三龙湾其他创新集聚区一起,融入粤港澳大湾区,引领佛山的高质量发展。 在生态聚变的环境下,奇槎正借此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圈,“磁吸”各种创新要素。 如今,奇槎的定位是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国际化社区,站在奇龙大桥这个制高点俯瞰眼前这片2平方公里土地,人们发现,要成为吸引人才、企业等要素集中的创新集聚区,奇槎有底气、有才气。 事实上,奇槎完全具备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条件,如今它把中心城区的优势变为胜势,对接广州南站,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。 根据三龙湾的规划方案,三龙湾将形成“一芯、一轴、 三廊、双核”的总体空间结构。其中,奇槎片区地处三廊之一的魁奇路产业发展走廊上,属于魁奇路交通动脉联系禅、南、顺三区的西部重要节点。 记者获悉,未来,奇槎将借助魁奇路等交通大动脉,承接各种创新资源,以大健康、大教育等撑起产业未来,其中“大健康”项目将引进生命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、创新科研团队和上市企业,打造健康产业孵化器及大健康生态圈,项目竣工后5年内力争打造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。环湖小学东校区、佛山leh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及规划配套的教育mall,集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,奇槎将以此发展高端教育培训产业,为片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务。 奇槎还专门为未来产业发展设置占可出让的建设用地近30%“预留”区域的产业发展空间,将根据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,选择“填空”的内容,预备承接三龙湾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资源。 ■延伸 旧村活化融入现代元素与村居和谐共生 在城市景观改造提升上,奇槎也有自己的建设逻辑。奇槎村这个与“城市风”并不十分协调的小村庄,并没有被城市化完全“吞没”,而是在融入城市元素的过程中,与村庄的“外来元素”和谐共生。 回想2014年,奇槎打响污染整治的战役,搬迁、关停数百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,为奇槎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。奇槎片区的发展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,当时奇槎项目的村民通过率高达86%,奇槎村民纷纷期待脚下的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。 为了让奇槎旧村更好地融入城市,自2015年7月以来奇槎启动村庄活化提升规划,用以引领奇槎村的“蝶变”。 旧村活化不能只局限在旧村本身,而是要考虑以何种姿态和现代化社区融合,加强与周边环境的交流,并和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进一步衔接。 “改造工程不会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,而是通过修补来改造提升,同时保留奇槎的文化印记。”奇槎有关负责人说,具体而言,包括整治河涌、提升环境、完善路网、打造安全生态区、增加商业、增值物业、延续传统等7个方面。 其中,有30万平方米的村民自建房集中在奇槎片区地理中心,奇槎并没有对旧村居一拆了之,而是将在奇槎呈现多元化的居住格局,满足创新创业人才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。 在村民的票选下,奇槎旧村庄活化规划包含了一系列项目,包括红砖厂等。上述项目将结合现代元素和村居文化进行改造,今年这些项目已陆续启动。部分项目年底可以一睹真颜。 在保留传统上,奇槎对规划道路的命名也饶有趣味。数年前,石湾镇街道就召开了鄱阳奇槎片区规划道路命名小组工作会议,一批对奇槎传统文化甚为了解的文化学者和老人,以道路命名的方式,将这些或将消失在奇槎居民记忆里的槎溪老八景保留了下来。 而今,这些带着奇槎历史烙印的道路名,也被写进了奇槎确定开工的20多个市政配套项目中,与新建成的城市道路融为一体。 李晓莉 戴嘉信 (【jichusheshi】更新:2018/11/8 5:55:01)
![]() |